找到相关内容136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何为精进?

    恒怀惭愧何时偿毕。能发如是五种心者,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《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.发菩提心品 查看原文 迷中觉 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263187705.html
  • 瑜伽唯识学的起源与发展(二)

    》之《菩萨地》的最后一品——《发正菩提心品》,在整个《菩萨地》中显得十分孤立,与整地内容并不匹配,况且勘《菩萨地》的两个异译本也没有此《发正菩提心品》,可见是在流传过程中才加入的。由此可以说我们现在所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1344142.html
  • 瑜伽师地论提要

    种姓》等十八品;第二随法瑜伽处:有《相品》、《分品》、《增上意 乐品》、《住品》、第三持究竟瑜伽处:有《生品》、《摄受品》、《地品》、 《行品》、《建立品》;第四持次第瑜伽处:有《正发菩提心品》。...:有《发正等菩提心品》,阐述菩萨修学次第。   果摄二地,有余依地和无余依地,论中各以三相施设建立。   本地分十七地内容,到这里已经介绍完了。十七地内容丰富,为了便于读者 检阅,现将本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瑜伽师地论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12/1025337140.html
  • 瑜伽师地论提要

    》、《建立品》;第四持次第瑜伽处:有《正发菩提心品》。   初持瑜伽处:说明菩萨的种姓(为成就佛果的依因,在五种姓中最为殊胜),菩萨的发心(发心的自性、行相、所缘、功德、最胜),菩萨应该具备的七种知识...、三念住三不护、大悲、无忘失法、永害习气、及一切种妙智等。同时说明诸佛感得一百四十不共法的因缘。   第四持次第瑜伽处:有《发正等菩提心品》,阐述菩萨修学次第。   果摄二地,有余依地和无余依地,论中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60941946.html
  • 真现实论

    能知心”于“现知境”无有遮隐迷乱,如光显色,各别显现,分明证知一一事之自相,则为能知之现量心。克实而言,唯有离二执障时之净智相应心品,方是真现量心。然在因明家之量论,须共通俗,不同佛陀学之内明,故说四...各自证知之自证现量心,凡起一心及一心所,各自知故。一一心及心所各自知其自相。四者,依意根识定心相应心品之现量心,定心于定境中,不论观事体与事义,皆离共相之名理等各别显现,故皆证知境之自相。此 [P10...

    太虚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21238168.html
  • 发菩提心

    谶在译完《涅槃经》以后,续译有《菩萨地持经》。   这一部书即后来所谓《十七地论》(《瑜伽师地论》中的《菩萨地》)。其中第二品为《发菩提心品》。品里说,菩萨最初发菩提心是一切正愿的正始,能摄受一切正...

    郭元兴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3583138897.html
  • 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

    菩提。起已相续,穷未来际,此即四智相应心品。”(注:《大正藏》第31卷,第56页上。)断烦恼障证得涅pán@①,断所知障证得四智,前者着眼生命境界,后者倚重认知智慧。涅pán@①是菩提之境,菩提显涅pá...见如来青色,或有众生见如来黄色,如是一切。”(注:《大正藏》第31卷,第607页上-中。)  《成唯识论》的观点与《大乘庄严经论》完全相同,认为:“平等性智相应心品,谓此心品观一切法,自他有情悉皆平等...

    魏德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91040725.html
  • 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义

    57页上。)菩提觉悟的内容就是四智,“由圣道力断彼障故,令从种起名得菩提。起已相续,穷未来际,此即四智相应心品。”(注:《大正藏》第31卷,第56页上。)断烦恼障证得涅槃,断所知障证得四智,前者着眼生命...如其所信随彼现故,是故或有众生见如来青色,或有众生见如来黄色,如是一切。”(注:《大正藏》第31卷,第607页上-中。)  《成唯识论》的观点与《大乘庄严经论》完全相同,认为:“平等性智相应心品,谓此...

    魏德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24642378.html
  • 万论之颠仰寂天

    他的《菩提道灯论》和《难处释》是此说的指导典籍,而此论又深受寂天大师《入菩萨行论》的影响,如《难处释》“发心品”中就引用《入菩萨行论》三次,引大师另一名著《学集》多达十三次。仅在印度,《入菩萨行论》的...

    陈 士 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82446330.html
  • 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.观心品第十》读后感(一)

    菩提,遂不能不暂置称性顿宣之心地观微妙法门,而诱之以五乘共法、三乘共法,展转增进至于大乘不共之法,始能再说心地,即此〈观心品〉,及此后之〈发菩提心品〉、〈成佛品〉是也。〈报恩品〉渐说以来,固然亦是阐明...

    许胜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3850373.html